立即下载
一代酱酒宗师的传奇人生 鲍沛生曾七上茅台厂取经
2024-03-19 11:15:17 字号:

一代酱酒宗师的传奇人生 鲍沛生曾七上茅台厂取经

编者按:高呼桃源客,载我去武陵。在武陵酒的发展历程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他就是“武陵酒之父”——鲍沛生,与茅台酱香宗师、同窗好友季克良之名并驾齐驱。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淑华 长沙报道

1964年,两位年轻人从无锡轻工学院走出来,一个奔赴贵州,一个奔赴湖南。在当时白酒行业快速发展的年代,茅台的季克良与武陵的鲍沛生,从此开启了一代酱酒宗师的传奇人生。

7.jpg

长期以来,业内皆以1964年季克良与鲍沛生从无锡轻工业学院(江南大学前身)出走、分别奔赴贵州和湖南作为两大酱酒宗师的传奇起点。事实上,早在1963年,决定两大酱酒宗师命运的齿轮便已开始转动。

60年前,全国第二届评酒会刚刚落幕,中国白酒工业百废待兴,为了保证白酒品质的稳定,更快推动白酒工业现代化建设,风华正茂的季克良与鲍沛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下沉至酒厂。他们从基层技术员开始,逐步开启一代酱酒宗师的传奇人生。

而武陵酒与茅台酒的故事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了。

鲍沛生“七上贵州茅台”取经

公开资料显示,1949年,湖南常德酿酒业开始恢复,一年后,常德的大小酿酒槽坊发展到了30多家。到了1952年,政府开始组合槽坊合并成立“常德专署酒类专卖处酿酒厂”(武陵酒厂前身)。而武陵酒的老酒故事还是要从成功研发出武陵酱酒说起,从茅台说起。鲍沛生回忆道,上世纪70年代初期,贵州茅台酒紧缺、供应不足,彼时湖南地方政府决定在当地酿造一款与贵州茅台口感品质相当的接待专用酒。

“因为当时我们的武陵酒厂与茅台在自然环境和地理维度比较接近,我和当时贵州茅台酒厂的技术骨干季克良也是同班同学,这个任务就自然落到了我们酒厂身上。”鲍沛生说,随后,他便带领着攻关小组一行前往贵州茅台酒厂取经学习,一起讨论研究酱酒工艺。这也就是武陵酒“七上贵州茅台”的故事。

8.jpg

在茅台,鲍沛生与老同学季克良一起讨论研究酱酒工艺,甚至他还提出了当时茅台工艺不合理的地方,大家一起交流学习。也正是在这种学习和消化中,鲍沛生和他带领的攻关小组一边研究贵州茅台的工艺,一边思考武陵酒自己的酱香技艺如何因地制宜。得益于这种良好的交流氛围,茅台工艺不断提升完善,武陵团队也在研究茅台工艺的基础上,逐渐走出自己的酱香工艺之路。

和而不同,“茅武郎”三分天下

1972年,武陵酒厂试制酱酒成功,在贵州茅台酒工艺的基础上融入湖湘特色,形成“酱中带焦”的独特口感,并将其命名为“武陵酒”。“武陵酒与茅台酒是两个风格。武陵酒的酱香又称为幽雅酱香,略带焦香,但焦不出头,此外绵柔、干净、回味好,这也是与茅台酒不同之处。”鲍沛生说。

也正是因这“和而不同”的独特风格,武陵酒在1979年、1984年的两届全国评酒会上,均获得优质酒的“银奖”。1989年,在第五届全国评酒会,武陵酒一举摘下中国名酒桂冠,成为与茅台、郎酒并列为三大酱香名酒。第五届国家评酒会委员胡义明表示,“武陵和茅台口味都是醇厚的,但武陵多了‘爽冽’,炎炎夏日走了十公里发现清泉,这就是爽冽。”

9.jpg

“其实当时去学习的湖南酒厂有两家,我们能够成功,就是因为在学习贵州茅台的同时做出了自己的风格。”鲍沛生现在回忆起来,依然很自豪。第五届全国评酒会上,评委给贵州茅台的评语是“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而武陵酒的评语是“酱香突出、幽雅细腻,口味醇厚而爽冽,后味干净而馀味绵绵,饮后空杯留香持久”。对比两个评语,区别仅在3、4句,而这恰恰说明了武陵的名酒品质和酱酒个性。

来源:红网

作者:杨淑华

编辑:李茜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